孩子突发高热惊厥怎么办?这些知识家长们得知道
导读: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,据统计,3%~4%的儿童至少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。此病以5岁以下小儿为多见,年龄越小,发病率越高,病情变化越迅速,是小儿科危重急症之一。如治疗不及时或误治,往往在短时间内可威胁小儿生命,需要引起注意。
妈妈的烦恼:
4岁的娜娜已经多次发生高热惊厥,光今年就已经发生3次了,搞得全家都快崩溃了。每次发生高热惊厥后都要住院,想想那么小的孩子就要住院,大人还不能陪着,并且每次住院回家后孩子都显得很冷漠,家长的心里真不是滋味……
2岁3个月的贝贝,也是高热惊厥,已经发过2次了,去医院做CT、脑电图……
什么是高热惊厥?
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,据统计,3%~4%的儿童至少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。此病以5岁以下小儿为多见,年龄越小,发病率越高,病情变化越迅速,是小儿科危重急症之一。如治疗不及时或误治,往往在短时间内可威胁小儿生命,需要引起注意。
高热惊厥属于中医儿科4大病症之—惊风,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、牙关紧闭、四肢强直、痉挛或不停地抽动。根据病变情况和临床表现,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2种。孩子比较常见的是急惊风,其发病原因主要有3个,分别是外感风温时邪、暴受惊恐和乳食积滞。我们所见的高热惊厥多由于外感风温时邪以及乳食积滞引起。
高热惊厥虽然很危险,但是家长也不要太紧张,明白了发生的原因,及时采取积极地治疗和预防,就可以避免孩子陷入危险之中。
手把手教你学习推拿方法
第1步 掐人中5~10次
位置:人中沟上1/3与2/3交界点。
手法:掐法,用拇指指甲重按穴位。
操作:用拇指甲掐,称掐人中,掐5~10次或醒后即止。
要领:操作时将拇指伸直并紧贴于食指边缘,拇指指甲垂直用力按压,重刺穴位。掐的时候要深浅适宜,逐渐用力,以不刺破皮肤为宜。
第2步 掐老龙5~10次
位置: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1分处(约0.1寸)。
手法:掐法,用拇指指甲重按穴位。
操作:拇指甲掐,称掐老龙,掐5~10次。
要领:同掐人中。
第3步 掐十宣5次
位置:在双手十指顶端,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。
手法:掐法,用拇指指甲重按穴位。
操作:用掐法,称掐十宣,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。
要领:同掐人中。
第4步 拿肩井5次
位置: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,肩部筋肉处。
手法:拿法,用拇指指端与食、中二指指端,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,相对用力提掐肌腱或小肌束部位,称拿法,后者又称为五指拿。
操作: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,称拿肩井,一般提拿5次。
要领:操作时拇指和其他手指用力应协调一致,动作要轻巧灵活,缓和连续,由轻渐重,切忌突然用力。
发热时要预防高热惊厥
之所以出现高热惊厥,多是由于热势没有及时控制,因此要想避免出现惊厥,首先要控制高热。下面,教给大家一些方法,在孩子发热之初就积极治疗,控制高热,从而使孩子远离高热惊厥。
第1步 清肺经500次
位置:无名指末节罗纹面。
手法:推法,以拇指侧面或指肚,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。
操作:旋推为补,称补肺经;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,称清肺经。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。此处选用清肺经,。
要领:用力宜柔和均匀,推动时要有节律,频率为每分钟200~300次。
第2步 清天河水500次
位置:前臂内侧正中,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。
手法:推法,以食、中指指肚,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。
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,称清天河水。
要领:用力宜柔和均匀,推动时要有节律,频率为每分钟200~300次。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,不可反向操作!
第3步 退六腑500次
位置:在前臂尺侧(小指侧),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。
手法:推法,以食、中指指肚,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。
操作:用拇指面或食、中指面自肘推向腕,称退六腑。
要领:用力宜柔和均匀,推动时要有节律,频率为每分钟200~300次。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肘到腕,不可反向操作!
第4步 推脊200次
位置:颈部大椎穴至尾骨端成一直线。大椎穴大致在脊柱与双肩水平线相交处。
手法:推法。以拇指侧面或指肚,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。
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指肚自上而下作直推,称推脊。推100~300次。
要领:用力宜柔和均匀,推动时要有节律,频率为每分钟200~300次。
很多时候在发热的同时,孩子的手脚是凉的,此时如果只是一味的清热,非但不能有效降温,反而热势更高,发生惊厥的风险也更大。因此,高热伴有手脚凉的时候,一定要把孩子手脚捂热,搓手脚、热水泡手脚等,此时推拿还要加上推三关
推三关500次
位置:在前臂桡侧(拇指侧),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。
手法:推法,以食、中指指肚,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。
操作:用拇指侧面或食、中指面自腕推向肘,称推三关。
要领:用力宜柔和均匀,推动时要有节律,频率大约每分钟200~300次。注意推动的方向是从腕到肘,不可反向操作。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,微信号:xulei3699;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