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舌苔之望苔质
导读:正常的舌苔,一般是薄白均匀,干湿适中,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。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有弱,病邪有寒有热,所以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。望舌苔应注意苔色和苔质两方面的变化。
舌苔,指散布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,由胃气向上熏蒸胃中谷气、食浊,凝聚于舌面而形成。正常的舌苔,一般是薄白均匀,干湿适中,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。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有弱,病邪有寒有热,所以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。望舌苔应注意苔色和苔质两方面的变化。
苔质,指舌苔的质地、形态。临床上常见的苔质变化有薄厚、润燥、腻腐、剥落等方面。
1 薄、厚苔舌苔的薄、厚以“见底”、“不见底”作为标准。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,称为薄苔,也叫见底苔;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,称为厚苔,又称不见底苔。舌苔薄白而均匀,或中部稍厚,干湿适中,此为正常舌苔,提示胃有生发之气。若在病中,说明病情轻浅,未伤胃气。厚苔是由胃气兼夹湿浊、痰浊、食浊等熏蒸,积滞舌面所致。说明疾病在里,病情较重。
舌苔的薄厚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。薄苔多见于疾病初起,病邪在表。厚苔多主邪盛入里,或内有痰饮食积。舌苔的厚薄变化,称为舌苔的消长。舌苔由薄转厚,为舌苔长,提示邪气渐盛,或表邪入里,为病进;舌苔由厚转薄,为舌苔消,提示正气胜邪,或内邪消散外达,为病退的征象。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,如果薄苔突然增厚,则提示邪气极盛,迅速入里;舌苔骤然消退,舌上无新生舌苔,为正不胜邪,或胃气暴绝。
2 润、燥苔舌苔润泽有津,干湿适中,称为润苔,舌面水分过多,扪之湿滑,甚者伸舌欲滴,称为滑苔;舌苔干燥,望之干枯,扪之无津,甚则舌苔干裂,称为燥苔;舌苔颗粒粗糙如砂石,扪之糙手,称为糙苔。
润燥苔主要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。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,是胃津、肾液上承,濡润舌面的表现。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,如风寒表证、湿证初起、食滞、瘀血等均可见;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,主痰饮、水湿。如寒湿内侵,或阳气虚衰,不能运化水液,寒湿、痰饮内生,聚于舌面而成;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。如邪热炽盛、大汗、吐泻后,或过服温燥药物等,导致津液不足,舌苔失于濡润而干燥。亦有因痰饮、瘀血内阻,阳气被遏,津液输布障碍不能上承舌面而见燥苔者;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。舌苔干结粗糙,津液全无,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证。舌苔粗糙而不干者,多为秽浊之邪盘踞中焦。
舌苔由润变燥,表示热重津伤,或津失输布;舌苔由燥转润,主热退津复,或饮邪始化。故《辨舌指南》中记载:“滋润者其常,燥涩者其变;润泽者为津液未伤,燥涩者为津液已耗。”
3 腻、腐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,融合成片,如涂有油腻之状,紧贴舌面,揩之不去,刮之不脱,称为腻苔;苔质颗粒疏松,粗大而厚,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,揩之易去,称为腐苔;若舌上黏厚一层,有如疮脓,则称为脓腐苔。腻、腐苔皆主痰浊、食积;脓腐苔主内痈。
腻苔多由湿浊内蕴,阳气被遏,湿浊痰饮停聚舌面所致。舌苔厚腻,多为湿浊、痰饮、食积;舌苔白腻不燥,自觉胸闷,多为脾虚湿困,阻滞气机;舌苔白腻而滑者,为痰浊、寒湿内阻,阳气被遏,气机阻滞;舌苔粘腻而厚,口中发甜,是脾胃湿热,邪聚上泛;舌苔黄腻而厚,为痰热、湿热、暑湿等邪内蕴,腑气不畅。
腐苔的形成,多因阳热有余,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,聚积舌面,主食积胃肠,或痰浊内蕴。脓腐苔,多见于内痈或邪毒内结,是邪盛病重的表现。病中腐苔渐退,续生薄白新苔,为正气胜邪,病邪消散之象;若腐苔脱落,不能续生新苔者,为病久胃气衰败,属于无根苔。
4 剥、落苔剥、落苔,指舌面本有舌苔,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,脱落处光滑无苔。主胃气不足,胃阴损伤或气血两虚。剥、落苔的形成,总因胃气匮乏,不得上熏于舌,或胃阴损伤,不能上潮于舌所致。由于导致胃气、胃阴亏损的原因不同,损伤的程度亦有轻重,因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剥、落苔。
舌红苔剥多为阴虚;舌淡苔剥或类剥苔,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;镜面舌色红绛者,为胃阴枯竭,胃乏生气之兆,属阴虚重证。舌面光洁如镜,甚则毫无血色者,主营血大虚,阳气虚衰,病重难治;舌苔部分脱落,为剥脱处仍有腻苔者,多为正气亏虚,痰浊未化,病情较为复杂。剥苔范围的大小,多与气阴或气血不足的程度有关。
总之,舌苔的有无、消长及剥落变化,不仅能测知胃气、胃阴的存亡,亦可反映邪正盛衰,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。=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,微信号:xulei3699;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