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舌苔之望苔色
导读:苔质,指舌苔的质地、形态,临床上最常见的苔质变化有薄厚苔、润燥苔、腻腐苔、剥落苔以及偏全、真假苔等。而苔色也是能直观、准确反映疾病性质的重要内容。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、黄苔、灰黑苔三大类,既可单独出现,也可相兼出现。
望舌苔包括望苔质和望苔色两个方面的内容。在前面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望苔质的内容。
>>相关阅读:望舌苔之望苔质 苔质,指舌苔的质地、形态,临床上最常见的苔质变化有薄厚苔、润燥苔、腻腐苔、剥落苔以及偏全、真假苔等。而苔色也是能直观、准确反映疾病性质的重要内容。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、黄苔、灰黑苔三大类,既可单独出现,也可相兼出现。苔色变化需要参照苔质、舌色以及舌的形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。
1 白苔白苔,即舌苔呈现白色。白苔有厚薄之分:苔白而薄,透过舌苔可看到舌体者,称为薄白苔;苔白而厚,舌体被遮盖而无法透见者,称为厚白苔。我们知道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舌、薄白苔。因此,白苔可为正常舌象,也可表现为表证、寒证。
白苔为舌苔之本色,是最常见的苔色,其他苔色均可由白苔转化而来。苔薄白而润,可是正常舌苔的表现,或表证初起,或里证病轻,或阳虚内寒;苔薄白而滑,多为外感寒湿,或脾肾阳虚,水湿内停;苔薄白而干,多由外感风热或凉燥所致。而苔白厚腻,多为湿浊内停,或为痰饮、食积的表现。
我们通常认为,白一般为阳虚、为寒,但在特殊情况下,苔白却也可以主热证。如苔白如积粉,扪之不燥者,称为积粉苔,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,是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;苔白而燥裂,粗糙如砂石,提示燥热伤津,阴液亏损十分严重。
2 黄苔
黄苔,即舌苔呈现黄色。根据苔黄的程度,有浅黄、深黄和焦黄之分。浅黄苔呈现淡黄色,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;深黄苔色黄而深浓;焦黄苔是深黄色中夹有灰黑色苔。黄苔可布满全舌,根据苔黄出现的部位,还可分辨邪热所在的病位:舌尖苔黄,为热在上焦;舌中苔黄,为热在胃肠;舌根苔黄,为热在下焦。
但是临床最常见黄苔多分布在舌中,且黄苔常与红绛舌同时出现。黄苔主里证、热证。是因为邪热熏灼于舌,使舌苔呈现了黄色,且一般情况下,苔色越黄,说明热邪越深重,即淡黄苔为热轻,深黄苔为热重,焦黄苔为热极。而舌苔由白转黄,或呈现黄白相兼,为外感表证处于化热入里,表里相兼的阶段。正如《伤寒指掌》中记载道:“白苔主表,黄苔主里,太阳主表,阳明主里,故黄苔专主阳明里证而言。辩证之法,但看舌苔带一分白,病亦带一分表,必纯黄无白,邪方离表而入里。”
3 灰黑苔
灰黑苔,分为灰苔和黑苔。
苔色浅黑,称为灰苔;黑苔较灰苔色深,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。灰苔和黑苔只是颜色浅深有别,故常并称为灰黑苔。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,多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,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。
灰黑苔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,或里热炽盛等。灰黑苔可见于热性病,亦见于寒湿病,但无论寒热均属于重证,且黑色越深,病情越危重。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。在寒湿病中出现灰黑苔,多由白苔转化而成,其舌苔灰黑必湿润多津;在热性病中出现灰黑苔,多由黄苔转变而成,其舌苔灰黑必干燥无津液。
舌边舌尖呈白腻苔,而舌中舌根出现灰黑苔,舌面湿润,多为阳虚寒湿内盛,或痰饮内停。舌边舌尖见黄腻苔,而舌中为灰黑苔,多为湿热内蕴,日久不化所致。苔焦黑干燥,舌质干裂起刺者,无论是外感内伤,均为热极津枯之证。苔见黑褐色或如霉斑者,多由胃肠素有湿浊宿食,积久化热,熏蒸秽浊上泛舌面所致,亦可见于湿热夹痰的病症。
舌诊,不仅要掌握望舌的方法,熟悉舌质和舌苔各自变化的特征,还要学会对病程中复杂多变的舌象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,充分认识舌象所提示的辩证意义。舌苔和舌质的变化,所反映的生理病理意义各有侧重。一般认为,舌质颜色、形态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的情况;而舌苔的变化,主要与感受病邪和病证的性质有关。
所以,察舌质可以了解脏腑虚实、气血津液的盛衰;察舌质重在辨别病邪的性质、邪正的消长及胃气的存亡。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疾病也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。因此,临床诊病过程中,不仅要分别掌握舌质、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,还应注意舌质和舌苔直接的相互关系,综合起来进行判断。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经穴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,微信号:xulei3699;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。